英漢兩語都在走強
英語成為當下世界通用語言,究其原因有很多,如歷史上英國的殖民主義擴張與語言輻射歷來是同步的;英美國家經(jīng)濟、科技實力猛進,由此生發(fā)的文化影響力不容小覷,幾股力量將英語置于國際通用語言的地位;英美國家對國際事務的干預欲望和影響程度與英語的支配地位不無關(guān)聯(lián)。
還有一點值得關(guān)注,英語縱向繼承英語民族主流文化,橫向拓展其他族裔多元文化,它的生命張力源于其巨大的包容和巧妙的融合,英語涵蓋的各種信息早已突破它的發(fā)源地。經(jīng)過1500多年的演化,詞匯爆破式遞增,突破100萬個,與包括中文在內(nèi)的60多種語言結(jié)緣,形成中國式英語、西班牙式英語、日式英語、印度式英語、新加坡式英語、香港式英語等。而且,這些語言和英語呈同步發(fā)展態(tài)勢。
隨著中國國力不斷增強,經(jīng)由互聯(lián)網(wǎng)推波助瀾,漢語實際上也變成外國語言的加盟語。據(jù)統(tǒng)計,1994以來,進入英語詞匯庫的中國式英語的貢獻至少在15%到20%。也就是說,在最近新增的2萬個英語單詞中,20%來自中式英語。我們在說“幽默”、“基因”、“沙發(fā)”的時候,會想到它們來自英語的嗎?總以為這就是中文,其實它們落地融化到漢語中了。同樣,老外在說“dimsum(點心)、”kungfu“(功夫)、gelivable(給力)時,他們也用習慣了,不會發(fā)問來自何方。
因此,在講英語時,我們不必刻意認為這就是西方的東西,這就是美國人、英國人的東西。英語僅僅就是一門世界通用語言而已,任何人都可以去學習、使用,乃至發(fā)展。在全球化進程中,學習和掌握世界通用語與國家發(fā)展、勞動力素質(zhì)提高、爭取國際和個人資源等均有積極的相關(guān)性。
100年前,世人認為漢語是人類的“嬰兒語”,而今世界語言學家公認漢語是成熟的先進語言。它是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約13-14億人說著漢語。其實,目前全球有1/2的網(wǎng)絡使用者在線使用非英語。《2014年全球社交、數(shù)字和移動》報告顯示,中國有13.5億人口,城市人口比例為51%,其中網(wǎng)民比例為44%,達5.9億人;QQ空間活躍用戶達6.23億,中國手機設備持有量超12億臺。漢語事實上超過英語而成為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者最廣的語言。漢語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影響深遠,推進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融合發(fā)展。
韓國法令一直禁止公開使用漢字,但在80年代后,韓國要求高中生學習1000多個漢字;90年代后,增至3000多個。沒有漢字,韓國便無法了解和繼承自己的儒家文明傳統(tǒng),淪為“失根”的文化,“威儀共秉周公禮,學問同遵孔氏書”的價值觀念,也只能徒托空言。
日本要求小學生就要學習漢字。日本專家認為兩國文字本來就是一樣的,只是在明治維新后實施了漢字的簡化,中國在1949年后也進行了漢字改革和簡化,這才形成一定差異。
在美國NBA球隊休斯敦火箭隊的主場,經(jīng)常爆發(fā)觀眾整齊劃一的吶喊聲:“要命,要命,偷懶,偷懶!”隨著中國巨人姚明的到來,帶動新一輪“漢語熱”。如今在美國,講漢語的人數(shù)已超過講德語或法語的人數(shù)。漢語已成為美國學生選修的主要外語之一,即便“孔子學院風波”也未改變這一基本走勢。
法國街頭有一條廣告發(fā)人深省,“學漢語吧,那意味著你未來幾十年的機會和財富?!贝筮B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建議和他做生意的老外快學漢語,理由是機會將更多。
中華文化 需植根于大文化格局中
“漢語熱”使有些人樂觀地宣稱漢語已成為強勢語言,其實不然。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85%是英語;在聯(lián)合國各種場合的交際語言,95%也是英語,漢語的使用率只占到百分之零點幾。海外的國際會議基本不使用漢語。漢語要進一步走強,面臨著不少挑戰(zhàn):全球化背景下外來語的影響和沖擊;信息化條件下,語言研究水平亟待提高;國內(nèi)眾多方言使?jié)h語缺乏內(nèi)部的一致性;文字尚不夠規(guī)范等。
在自然科學領域中,英語把握著主導話語權(quán),這與英美等國在這一領域中延續(xù)性的實力相匹配,因此也就形成難以打破的自然科學術(shù)語的“英語化”格局。實話實說,這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需順應和適應,爭得一席之地,乃為上策。而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我們有許多不同凡響的歷史典籍和理論成果,由于是漢語表達,難以為他國了解和認同。倘若拒絕英語,或者忽視培養(yǎng)“漢譯英”人才,那么如何實現(xiàn)“中國智慧”,“世界表達”;“民族故事”,“全球傳播”呢?莫言得諾貝爾獎,除了文學功底厚實,還要感謝那些把高密黃土地作品譯成英語和歐洲一些國家語言的譯者,他們把莫言推向了世界。
世界是平的,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語已不僅僅是一門交流語言,更成為世界經(jīng)濟,文化與科學的重要載體。只有將中華文化植根于大文化格局中,我們才能堅實地邁出國門,分享到人類的文明精髓和文化成果。
文化在全球化大趨勢下必然多元化,因此,文化(其中包括語言)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與生俱來的優(yōu)點和弱點,理解、傳播、交融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三個要素。共存共榮,既關(guān)照現(xiàn)實合理性,也順應歷史必然性。假如說“得英語者得天下”,或者拿英語開刀,來證明一種文化自信,這兩種觀點都是極端的,均不可取?!暗糜⒄Z者得天下”,顯然夸大了事實,英語只不過很多人能說、在說、容易說而已?;蛘哒f拿英語開刀來證明一種文化自信,實為“夜郎自大”思想作祟。換言之,即便你不學國際通用語,其實世界也不可阻擋地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過一段時間,你會感到落后。
150年的歷程和教訓
英語教育在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的大背景,與時代的變遷息息相關(guān),不可能獨善其身。英語的起落沉浮,也是中國風社會風云變遷的縮影。
1862年,清政府成立京師同文館,開始培養(yǎng)英語翻譯人才,標志著英語正式跨入國門。1922年,民國政府頒布“壬戌學制”,把學年制改為學分制,英語的學分在當時與國文并列。那段時間,教會學校蓬勃興起,研習英語的氛圍很濃。
新中國成立后,中蘇迎來蜜月期,俄語力壓英語,成為當時唯一的外國語。其間的兩次全國高校院系大調(diào)整,使得英語教學點從最初的50所變?yōu)?所,英語遭遇冷落。之后中蘇交惡,俄語教育開始收縮,且我國同西方各國交往增多,英語贏得短暫喘息。1962年,它成為高考科目,兩年后又被教育部列為第一外語。然而,好景不長,文革廢除高考制度,英語又一次被打入冷宮。我國英語教育的歷史跌宕起伏,磕磕碰碰走過了150年。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是最重要的轉(zhuǎn)折點,此后英語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1983年它首次成為中考科目;1984年成為高考主科;1987年,大學英語四級開考;1989年,大學英語六級開考;1992年,英語從必考科目陡升為三大高考主科之一。21世紀到來,我國開始申奧、加入WTO、鼓勵出國訪留學,大踏步邁向世界,英語教育持續(xù)升溫,“新東方”的俞敏洪和“瘋狂英語”的李陽一度成為英語學習的偶像。
前一陣關(guān)于“英語是否退出高考”的大辯論促使相關(guān)決策更具眼光和定力。2017年,上海高考將增設聽說測試,回歸學習外語的本源。中國英語教育的成本相當昂貴,歷史教訓更加刻骨銘心。語言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從未停息,“跨語言交流旨在跨文化交際”的理念日漸清晰。更難能可貴的是,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教師摒棄“母語外語沖突論”的狹隘觀念,認同了“漢語與外語對話與攜手”的大語言觀。讓英語教學從單純的語言學習轉(zhuǎn)向國際視野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真正實現(xiàn)順暢、得體、有效、愉悅地跨文化交際。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大衛(wèi)·葛來多(DavidGraddol)1996年在《英語的未來》一書中預測2050年后英語普及率不及中文、印度-烏爾度語(Hindi- Urdu)和阿拉伯語。語言王國中中文第一。
說母語最多的是漢語,說語言最多的是英語。漢英兩大重要語言被用作我國“雙語教學”的主要語言,這既是巧合,也是天賜良機。漢英文化分別位于東西文化差異坐標的兩極,是東西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英語屬印歐語系,如能交叉融合發(fā)展,可謂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
英語成為當下世界通用語言,究其原因有很多,如歷史上英國的殖民主義擴張與語言輻射歷來是同步的;英美國家經(jīng)濟、科技實力猛進,由此生發(fā)的文化影響力不容小覷,幾股力量將英語置于國際通用語言的地位;英美國家對國際事務的干預欲望和影響程度與英語的支配地位不無關(guān)聯(lián)。
還有一點值得關(guān)注,英語縱向繼承英語民族主流文化,橫向拓展其他族裔多元文化,它的生命張力源于其巨大的包容和巧妙的融合,英語涵蓋的各種信息早已突破它的發(fā)源地。經(jīng)過1500多年的演化,詞匯爆破式遞增,突破100萬個,與包括中文在內(nèi)的60多種語言結(jié)緣,形成中國式英語、西班牙式英語、日式英語、印度式英語、新加坡式英語、香港式英語等。而且,這些語言和英語呈同步發(fā)展態(tài)勢。
隨著中國國力不斷增強,經(jīng)由互聯(lián)網(wǎng)推波助瀾,漢語實際上也變成外國語言的加盟語。據(jù)統(tǒng)計,1994以來,進入英語詞匯庫的中國式英語的貢獻至少在15%到20%。也就是說,在最近新增的2萬個英語單詞中,20%來自中式英語。我們在說“幽默”、“基因”、“沙發(fā)”的時候,會想到它們來自英語的嗎?總以為這就是中文,其實它們落地融化到漢語中了。同樣,老外在說“dimsum(點心)、”kungfu“(功夫)、gelivable(給力)時,他們也用習慣了,不會發(fā)問來自何方。
因此,在講英語時,我們不必刻意認為這就是西方的東西,這就是美國人、英國人的東西。英語僅僅就是一門世界通用語言而已,任何人都可以去學習、使用,乃至發(fā)展。在全球化進程中,學習和掌握世界通用語與國家發(fā)展、勞動力素質(zhì)提高、爭取國際和個人資源等均有積極的相關(guān)性。
100年前,世人認為漢語是人類的“嬰兒語”,而今世界語言學家公認漢語是成熟的先進語言。它是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約13-14億人說著漢語。其實,目前全球有1/2的網(wǎng)絡使用者在線使用非英語。《2014年全球社交、數(shù)字和移動》報告顯示,中國有13.5億人口,城市人口比例為51%,其中網(wǎng)民比例為44%,達5.9億人;QQ空間活躍用戶達6.23億,中國手機設備持有量超12億臺。漢語事實上超過英語而成為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者最廣的語言。漢語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影響深遠,推進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融合發(fā)展。
韓國法令一直禁止公開使用漢字,但在80年代后,韓國要求高中生學習1000多個漢字;90年代后,增至3000多個。沒有漢字,韓國便無法了解和繼承自己的儒家文明傳統(tǒng),淪為“失根”的文化,“威儀共秉周公禮,學問同遵孔氏書”的價值觀念,也只能徒托空言。
日本要求小學生就要學習漢字。日本專家認為兩國文字本來就是一樣的,只是在明治維新后實施了漢字的簡化,中國在1949年后也進行了漢字改革和簡化,這才形成一定差異。
在美國NBA球隊休斯敦火箭隊的主場,經(jīng)常爆發(fā)觀眾整齊劃一的吶喊聲:“要命,要命,偷懶,偷懶!”隨著中國巨人姚明的到來,帶動新一輪“漢語熱”。如今在美國,講漢語的人數(shù)已超過講德語或法語的人數(shù)。漢語已成為美國學生選修的主要外語之一,即便“孔子學院風波”也未改變這一基本走勢。
法國街頭有一條廣告發(fā)人深省,“學漢語吧,那意味著你未來幾十年的機會和財富?!贝筮B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建議和他做生意的老外快學漢語,理由是機會將更多。
中華文化 需植根于大文化格局中
“漢語熱”使有些人樂觀地宣稱漢語已成為強勢語言,其實不然。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85%是英語;在聯(lián)合國各種場合的交際語言,95%也是英語,漢語的使用率只占到百分之零點幾。海外的國際會議基本不使用漢語。漢語要進一步走強,面臨著不少挑戰(zhàn):全球化背景下外來語的影響和沖擊;信息化條件下,語言研究水平亟待提高;國內(nèi)眾多方言使?jié)h語缺乏內(nèi)部的一致性;文字尚不夠規(guī)范等。
在自然科學領域中,英語把握著主導話語權(quán),這與英美等國在這一領域中延續(xù)性的實力相匹配,因此也就形成難以打破的自然科學術(shù)語的“英語化”格局。實話實說,這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需順應和適應,爭得一席之地,乃為上策。而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我們有許多不同凡響的歷史典籍和理論成果,由于是漢語表達,難以為他國了解和認同。倘若拒絕英語,或者忽視培養(yǎng)“漢譯英”人才,那么如何實現(xiàn)“中國智慧”,“世界表達”;“民族故事”,“全球傳播”呢?莫言得諾貝爾獎,除了文學功底厚實,還要感謝那些把高密黃土地作品譯成英語和歐洲一些國家語言的譯者,他們把莫言推向了世界。
世界是平的,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語已不僅僅是一門交流語言,更成為世界經(jīng)濟,文化與科學的重要載體。只有將中華文化植根于大文化格局中,我們才能堅實地邁出國門,分享到人類的文明精髓和文化成果。
文化在全球化大趨勢下必然多元化,因此,文化(其中包括語言)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與生俱來的優(yōu)點和弱點,理解、傳播、交融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三個要素。共存共榮,既關(guān)照現(xiàn)實合理性,也順應歷史必然性。假如說“得英語者得天下”,或者拿英語開刀,來證明一種文化自信,這兩種觀點都是極端的,均不可取?!暗糜⒄Z者得天下”,顯然夸大了事實,英語只不過很多人能說、在說、容易說而已?;蛘哒f拿英語開刀來證明一種文化自信,實為“夜郎自大”思想作祟。換言之,即便你不學國際通用語,其實世界也不可阻擋地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過一段時間,你會感到落后。
150年的歷程和教訓
英語教育在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的大背景,與時代的變遷息息相關(guān),不可能獨善其身。英語的起落沉浮,也是中國風社會風云變遷的縮影。
1862年,清政府成立京師同文館,開始培養(yǎng)英語翻譯人才,標志著英語正式跨入國門。1922年,民國政府頒布“壬戌學制”,把學年制改為學分制,英語的學分在當時與國文并列。那段時間,教會學校蓬勃興起,研習英語的氛圍很濃。
新中國成立后,中蘇迎來蜜月期,俄語力壓英語,成為當時唯一的外國語。其間的兩次全國高校院系大調(diào)整,使得英語教學點從最初的50所變?yōu)?所,英語遭遇冷落。之后中蘇交惡,俄語教育開始收縮,且我國同西方各國交往增多,英語贏得短暫喘息。1962年,它成為高考科目,兩年后又被教育部列為第一外語。然而,好景不長,文革廢除高考制度,英語又一次被打入冷宮。我國英語教育的歷史跌宕起伏,磕磕碰碰走過了150年。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是最重要的轉(zhuǎn)折點,此后英語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1983年它首次成為中考科目;1984年成為高考主科;1987年,大學英語四級開考;1989年,大學英語六級開考;1992年,英語從必考科目陡升為三大高考主科之一。21世紀到來,我國開始申奧、加入WTO、鼓勵出國訪留學,大踏步邁向世界,英語教育持續(xù)升溫,“新東方”的俞敏洪和“瘋狂英語”的李陽一度成為英語學習的偶像。
前一陣關(guān)于“英語是否退出高考”的大辯論促使相關(guān)決策更具眼光和定力。2017年,上海高考將增設聽說測試,回歸學習外語的本源。中國英語教育的成本相當昂貴,歷史教訓更加刻骨銘心。語言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從未停息,“跨語言交流旨在跨文化交際”的理念日漸清晰。更難能可貴的是,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教師摒棄“母語外語沖突論”的狹隘觀念,認同了“漢語與外語對話與攜手”的大語言觀。讓英語教學從單純的語言學習轉(zhuǎn)向國際視野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真正實現(xiàn)順暢、得體、有效、愉悅地跨文化交際。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大衛(wèi)·葛來多(DavidGraddol)1996年在《英語的未來》一書中預測2050年后英語普及率不及中文、印度-烏爾度語(Hindi- Urdu)和阿拉伯語。語言王國中中文第一。
說母語最多的是漢語,說語言最多的是英語。漢英兩大重要語言被用作我國“雙語教學”的主要語言,這既是巧合,也是天賜良機。漢英文化分別位于東西文化差異坐標的兩極,是東西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英語屬印歐語系,如能交叉融合發(fā)展,可謂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