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朱恒夫教授任首席專家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儺戲劇本整理與研究》(14ZD077),其最終成果為《中國儺戲劇本集成(1-33卷)》及理論著作《中國儺戲發(fā)展史及藝術形態(tài)研究》、《儺文化與東亞傳統(tǒng)戲劇比較研究》,共計1750萬字。免于鑒定的申請近日獲批,從而順利結項。
朱恒夫教授的團隊自2014年承擔了該項目之后,克服了重重的困難,心無旁騖,夜以繼日,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事中國儺戲劇本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工作。由于成績突出,研究工作量較大,在2016年中期評估中,獲得滾動資金資助。
《中國儺戲劇本集成》將原珍藏在偏僻山區(qū)、鄉(xiāng)村的巫師們手中的儺戲寫本整理面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庫藏增添了新的珍品。它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了黔、滇、川、渝、鄂、湘、贛、浙、皖、蘇、晉、甘、藏以及東北等地諸儺戲種類的全貌,并嚴格地按照學術規(guī)范對儺戲文獻進行整理。
《中國儺戲發(fā)展史及藝術形態(tài)研究》清晰地勾勒了從周到當代的儺與儺戲發(fā)展歷程:至遲在商周時代,中國許多城鄉(xiāng)就有了“儺”這種融祭祀、祈禱為一體的祀神驅鬼的形式,其目的是消除癘疫,并納入國家的禮制,按時舉行。從漢至唐,無論是規(guī)制還是內容,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其變化與社會背景有關,在政權穩(wěn)固、經(jīng)濟富庶、國力強盛之時,行儺活動會規(guī)模宏大,儀程繁富,反之,則規(guī)模較小,儀程簡單。北朝時,行儺與軍隊的練武、閱兵結合在一起,這當是“軍儺”之肇始。自宋以來,儺之禮不見于正史,而與民間文藝高度結合,或接受了戲曲的影響,儀式性的戲劇與藝術性的戲劇構成了儺事的主要內容。
《儺文化與東亞傳統(tǒng)戲劇比較研究》探索了中國儺、儺文化、儺戲對東亞民族主要是日韓兩國傳統(tǒng)戲劇的深刻影響。揭示其“影響”的原發(fā)力在于日韓民族對中華文化的欽佩、膜拜進而孜孜以求地鉆研、如饑似渴地吸納,再逐漸地把它們融化到本民族原有的文化之中,隨著時間推移,化為無形,成為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韓國演變?yōu)閿?shù)個種類的假面戲,而在日本,儺的某些成分與其它藝術成分融會貫通而演變?yōu)椤澳堋保煌瑫r儺、儺文化以及附著在儺上的其它文化因素也被程度不同地吸納到日本的神樂等民俗藝能之中。
課題組經(jīng)過近五年時間的奮戰(zhàn),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其階段性成果出版后獲得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著作獎一等獎等多種獎項,并為國內外1000多家圖書館收藏;同時,課題的成果也產(chǎn)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新華社、人民網(wǎng)、《中國社會科學報》等主要媒體都進行了報道。
(供稿、攝影:社科處 作者:江家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