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遺產日”,今年的世界文化遺產日是6月11日。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越發(fā)進入到人們的視野。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fā)《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強調“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后繼有人?!薄耙浞职l(fā)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薄敖逃块T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逐步將優(yōu)秀的、體現(xiàn)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入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br />
此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猶如雨后春筍般地進入全國各地中小學校園,在校園里逐漸扎下根來。意見頒布至今,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走過了10個年頭,學校正成為非遺保護、傳承的中堅力量,非遺傳承在基礎教育階段全面鋪開。非遺進校園的傳承質量直接影響著上海市非遺文化能否后繼有人、是否生生不息這一重要問題。
近日,上海師范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中心發(fā)布了《上海市中小學非遺傳承與保護研究報告(2014-2015)》。該研究中心在相關單位的支持下,制作問卷并對上海市15所學校1500余名中小學生進行了實地調查,其中有1所全國中小學中華優(yōu)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顓橋中心小學),9所上海市非遺進校園優(yōu)秀傳習基地(園南中學、中國中學、徐行小學、封浜高級中學、北郊學校、閘北實驗中學、新涇中學、大華第二小學、清華中學),3所非遺進校園一般學校(霍山學校、北蔡中學、五四中學),2所未開展非遺進校園的學校(育鷹學校、吳淞中學),所調查學校遍及上海市10個區(qū),既有全國非遺進校園優(yōu)秀案例學校,市非遺進校園優(yōu)秀學校,同時還有未開展非遺項目進校園的學校,作為調研的對比參照。可以說,此次接受問卷調查的學?;旧洗砹四壳吧虾J蟹沁z進校園工作的推進情況,從一定程度上較真實地反映出各學校在實際傳承中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通過調研,檢閱現(xiàn)狀,總結經驗,反思不足,提出了五條建議。
歷史性、空間性非遺認知度不高
報告顯示,目前中小學生對“非遺”這一概念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認識,但對于非遺的具體內容,中小學生們的理解卻參差不一。對于非遺項目的鑒定,學生們的選擇從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滬語69.69%、捏面人66.41%、評彈55.38%、端午節(jié)45.04%、永青假發(fā)制作技藝44.13%、中國菜28.91%、南京大屠殺24.51%、《大圣歸來》等國產動畫片15.92%、大熊貓15.57%、大運河14.25%。從他們的選擇中可以看出,一部分學生能從所列內容中判斷出哪些是非遺,哪些不是。而一部分學生則可能對什么是非遺這一基本概念都還沒弄明白,錯誤地將不是非遺的選項選上,如大熊貓、《大圣歸來》等國產動畫片,且選擇這兩項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說明學生對非遺概念的理解還不是太清楚。又如,南京大屠殺屬于“記憶性”非遺,大運河屬于“歷史空間性”非遺,但是選擇的學生比預想的要低得多。
因此,課題組負責人陸建非教授建議,在年輕一代開展非遺傳承的實踐中,首先要使他們明白什么是非遺,并能從具體的項目中辨識非遺,不能將他們對非遺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簡單定義和抽象概念上,更不能在沒弄清楚某項非遺的來龍去脈之前就開展相關傳承活動,這樣的活動不可能取得理想的傳承效果。
本幫非遺還需“新瓶裝舊酒”
為進一步了解廣大學生對滬上非遺項目的熟識度,以陸建非教授領銜的課題組特意選取上海市非遺進校園21項優(yōu)秀項目,它們分別是江南絲竹、烏泥涇(黃道婆)手工棉紡技藝、滬劇、鑼鼓書、徐行草編、打蓮湘、顧繡、青浦田山歌、扁擔戲、崇明山歌、上海燈彩、中式服裝盤扣制作技藝(中華盤藝)、漆藝、海派面塑、麥稈畫、舞龍(獅)、皮影戲、海派剪紙、魯庵印泥、絲網版畫、崇明灶花。編制問卷題目“以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你是否熟悉?”,從選擇結果來看,學生們熟悉度最高的三項依次是(如下圖藍色圖例部分所示熟悉度)舞龍(獅)67.6%、皮影戲65.01%、滬劇54.61%,最不熟悉的三項依次是(如下圖紅色圖例部分所示不熟悉度)打蓮湘60.06%、顧繡52.3%、徐行草編及青浦田山歌50.07%。不難看出學生們熟悉度最高的三項非遺項目不僅在上海、在全國甚至在國際上都有一定影響力,它們成為外國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學生對這些項目熟悉,一方面得益于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另一重要方面則是學生可以通過社會其他多種途徑認識它們,包括教材、影視劇、課外讀物等。由此可見,非遺傳承需要社會多方面、多角度協(xié)同推進,它不是某一兩個部門的事情。而最不熟悉的三項帶有明顯的地域性,只在一定區(qū)域范圍內為人所知。這類小眾性項目,需要未來向更大的范圍內傳播,在做好項目建設的同時,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熟悉它們,使它們不再小眾,同“國粹”一樣成為域外者也熟知的中國優(yōu)秀文化代表,進一步豐富“國粹”寶庫,讓更多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
非遺傳承的關鍵:法理支撐,制度建設
研究報告提出,非遺傳承與保護有著眾多的現(xiàn)實意義。首先,傳統(tǒng)文化服務于立德樹人目標具有一致性;其次,全球化進程中弘揚母文化尤其是海派文化,具有緊迫性;再次,民族文化軟實力促進國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最后,文教結合具有提升學生文化鑒賞力的可行性?!斑@種精益求精、生生不息的‘工匠精神’,不但凝練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淵源和內在文化基因。非遺蘊含的工匠精神,正是今天‘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競爭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身雖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為新文化,但其內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卻可以經過批判、改造、繼承、弘揚而再度成為新文化的生長點,錘煉為文化軟實力,促進綜合國力大幅提升?!?br />
課題組還系統(tǒng)梳理了上海市中小學非遺傳承與保護的法理支撐。從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在巴黎召開的第17屆會議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到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通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都對非遺在中小學的傳承提出具體要求。在上海文化、教育事業(yè)緊密合作、深度融合與協(xié)同發(fā)展的背景下,2013年12月出臺《上海市文教結合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下文簡稱“《三年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以培養(yǎng)和引進優(yōu)秀文化人才、提升各級各類在校學生文化素養(yǎng)為核心,積極推動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努力率先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度晷袆佑媱潯分饕ぷ髦皇且劳薪逃Y源開展文物保護,促進文明和文化遺產的傳承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職業(yè)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結合,加強對青少年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教育和傳播,發(fā)揮高校優(yōu)勢開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積極培養(yǎng)文物保護領域的優(yōu)秀人才。”為了完成這一工作,秉著“創(chuàng)新思路,打破圍墻,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思路,在具體措施上更注重整體設計和系統(tǒng)思考,強調了非遺傳承與保護各方資源的密切協(xié)同與深度合作。2015年12月,上海出臺新一輪《上海市文教結合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根據(jù)計劃,上海市將繼續(xù)推進非遺的傳承平臺,更注重各方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平臺,依托高校資源和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資源,建設市級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體驗、傳承基地,引領區(qū)縣和學校形成‘一區(qū)一特、一校一品’的‘非遺’傳承格局?!睘榱伺浜下鋵嵲撚媱潱?016年的相關工作以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習基地為抓手,進一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上海非遺學子展館行”等活動,同時編寫上?!胺沁z”青少年讀本,啟動“非遺”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依托高校資源提升“非遺”傳承人群的綜合素養(yǎng)。
目前學校非遺傳承和保護的機制主要以教學和參觀場館等方式展開,有很多學校開展時間非常早,青浦區(qū)的顏安小學開展的“彈評”課程可以追溯到1987年;上海第一個評彈特色小組誕生于1990年的長寧區(qū)姚連生中學。但是,上海目前只有16%的學校開展了非遺項目的傳承教學,在整體數(shù)量上并不能說明上海市中小學非遺傳承和保護工作已普及。同時,即使是開展非遺傳承的學校,受限于各種因素,只能開展幾項非遺內容,導致學生們對非遺的認識太淺,只知道學校的項目是非遺,而面對數(shù)百項非遺項目,他們知之甚少,無法全面地了解非遺。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從豐富“文化的多樣性和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目的出發(fā),以公約的形式引導各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我國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全方位的保護,上海立足本市實際,也出臺了相關法規(guī)、文件,它們?yōu)樯虾V行W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制度保障。然而,作為一項漫長而持續(xù)的事業(yè),如何有效落實并扎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如何引導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將傳承與保護內化為成熟而又自覺的行動等等,這是我們所要思考的。作為具有“海納百川”精神的國際化大都市,在現(xiàn)代化進程加快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力度,因為,這不僅是傳承上海的歷史文脈,更為了挖掘城市未來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使多樣化且具有活力的文化參與創(chuàng)造一個更多姿多彩的世界。
(供稿:上海師大非遺中心 編輯:新聞中心)